縱覽全國各地的改革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哪里的非公企業活躍,哪里的市場經濟就發達完善,哪里的群眾生活就富裕富足。

  為促進廣西非公經濟跨越發展,2013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召開全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會,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環境促進非公有制經濟跨越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三大扶持政策以及34個鼓勵民間投資發展配套實施細則,涵蓋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用地保障等各個方面,政策涉及面之廣、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極大激發了非公經濟發展活力:截至今年3月,廣西非公經濟貢獻了近70%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以上的稅收、85%以上的進出口額,私營企業已達45.7萬戶,個體工商戶152.4萬戶,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達653萬人。

  “重視非公經濟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近幾年,企業對廣西投資環境的改善和政府辦事效率的提高,普遍予以好評。

  國家統計局廣西調查總隊發布的《2015年廣西投資環境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廣西總體投資環境滿意度明顯提升,企業對投資環境的總體滿意度為80.75,比2014年上升0.39,比2010年上升2.34。60%以上的企業認為廣西近一年以來投資環境明顯改善,其中政務環境滿意度比上年提高0.48。

  全區非公經濟發展大會之后,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進一步優化環境促進非公有制經濟跨域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放寬準入范圍,除國家法律法規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外,一律對非公有制資本開放,不得單獨設置附加條件。

  政策甫出,各級各部門迅速貫徹落實,相繼細化實施細則以及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和辦法,全區促進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政策助推效應充分釋放。

  2014年底,廣西首次推出86個國企項目向非公有制市場主體開放,引入非公資本325億元。今年,廣西將對728個項目引入民間資本,總投資4900億元,其中引入民間資本達1260億元,涉及園區整體投資項目、交通運輸、電力、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社會事業、旅游等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等經營性項目。目前,廣西對民間資本進入水電、電動汽車交換電設施、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港口、內河航運設施等領域已不再設任何門檻。

  放寬民企準入、鼓勵民企擴大投資的政策連續出臺,讓廣西民營企業家深受鼓舞。但有的地方對政策“消化不良”,配套措施跟不上,讓政策的落實打了折扣。

  記者采訪了解到,經濟新常態下,不乏好的投資項目,不少民營企業家表示很愿意參與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投資。但政策上已對非公經濟開放甚至鼓勵進入的領域,現實中仍存在一道道“玻璃門”,讓民企可望而不可及,影響了投資動力。

  例如,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項目基本上由國有企業主導,民營資本最多轉包一些“二手工程”,國有企業“吃肉”,民營資本只能“喝點湯”。類似這樣“重大輕小”“重公輕私”的現象,采訪中,民營企業家吐槽的著實不少。他們認為,這種“玻璃門”背后的最大“邏輯”,是民企不像國企那樣有政府信用背書,為了控制項目風險和質量只好“被犧牲”。

  “重視非公經濟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要按照‘非禁即許’原則,對非公經濟放寬準入領域、降低準入門檻,鼓勵支持民間資本無障礙進入。”廣西社會科學院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吳堅認為,要改革市場準入制度,凡是市場主體基于自愿的投資經營和民商事行為,只要不屬于法律法規禁止進入的領域,不損害第三方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安全,都不得限制進入。對公用事業和重要公共基礎設施領域要實行特許經營等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放開自然壟斷行業競爭性業務。

  “‘融資難’‘融資貴’仍是最突出問題”

  融資難,民營小微企業的融資更難。

  過去幾年,豐圓公司總經理鄭文進每當采購原料時就會犯愁。“貸款100萬元,3個月的利息就要6萬元。”鄭文進有些無奈,雖然政策明文規定在融資服務、財稅政策等方面對非公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但一些金融機構沒有做到“一碗水端平”,“融資難”“融資貴”仍是民營企業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特別是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市場需求不足,融資難題更加凸顯。

  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記者調查了解,由于受信用服務體系不健全、擔保規模偏小、擔保方式單一等制約,金融機構對中小民企的貸款利率普遍會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再上浮超過30%,加上擔保費、保證金等,中小民企貸款綜合成本均在10%以上。而當信貸緊縮時,金融機構通常會首先關上此類企業的信貸之門,導致資金鏈斷裂。

  為幫助非公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各級各相關部門立即著手行動。自治區國稅局、地稅局與1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涉稅信息共享工作機制,聯合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自治區銀監局等單位率先在全國制定《銀稅服務合作規范》,創新建立“互聯網+稅收+金融”的銀稅服務合作模式,只要納稅信用級別被評定為A級,小微企業無擔保、無抵押也能獲得銀行貸款。目前,全區共有11家銀行參與“銀稅互動”項目,已惠及多家企業,融資金額達9.66億元。

  自治區工信委開展“惠企貸”服務,合作銀行累計向全區485家中小企業發放貸款35.97億元,并組織150家中小企業在廣西北部灣股權交易所集中掛牌。

  自治區財政廳向廣西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注入財政資本金2億元,推動全區108個市縣區政府投入資金12.4億元與廣西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共建三級中小企業擔保基金。

  此外,廣西還著力加強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促進金融機構對非公企業的信貸投放。截至2015年底,全區小額貸款公司已達384家,獲得經營許可證的融資性擔保機構187家,注冊資本達195億元,為解決企業貸款擔保難題注入了“強心劑”。

  “破解非公經濟融資瓶頸,既要加大財稅金融支持,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形成多層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資渠道,還要加大對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的扶持。”廣西大學商學院高級經濟師、副教授汪軍建議,對境內外首發上市以及“新三板”掛牌企業給予補助的同時,還要探索發展“四板”乃至“五板”市場,最大限度地利用債券市場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吸收社會資本,直接投資于非公企業生產經營,擴大企業融資規模、降低融資成本。

  “打好轉型升級攻堅仗”

  “三千雙襪子不如一個iPhone”“量都做到天花板了,可利潤卻還在地板上”……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轉型”成為橫亙在廣西非公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迅速成長,為非公經濟轉型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近年來,廣西大力鼓勵支持非公企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領域加快發展,加大了對非公企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資金支持力度。

  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2015年在自治區本級科技計劃中支持非公企業科技經費占支持企業經費82.9%,推進非公經濟科技自主創新;

  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繼續對新設立的非公有制微型企業給予資本金補助,籌措中小企業發展資金1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77億元;

  自治區工商局開展“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整治市場”“紅盾網劍”打擊商標侵權等專項整治行動。

  “作為全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浙江在鼓勵和扶持非公經濟轉型發展方面先行先試,也積累了諸多經驗。”汪軍介紹,浙江省政府層面結合民企遇到的缺技術、融資難等問題,從2012年起開始實施民企“雙對接”工程,建立起了民企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和金融助力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這種‘政府搭臺,民企唱戲’做法,尤為值得學習借鑒。”

  事實上,非公經濟發達的省份都十分重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目前,廣東省中小企業綜合服務機構已實現地級市全覆蓋,縣級覆蓋率達90%以上;山東為全省中小企業提供研發、設計、檢測、信息咨詢、培訓等平臺更是多達300多個。

  應當看到,非公企業體制、機制比較靈活,適應市場能力比較強,在決策的執行力方面有著天然優勢,是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廣西現有專利產品中,非公企業創造發明率達60%,非公企業完成的技術創新占70%以上。

  面對不斷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雖然廣西越來越多的非公企業開始明白創新轉型的道理,但大都苦于人才、技術、資金等條件嚴重缺乏,沒有能力進行轉型創新。對中小企業來說,迫切需要有效的公共創新服務體系的支撐,因此,大力建設和發展中小企業創新服務平臺,是破除非公企業創新瓶頸的重要舉措。

  產權封閉單一,則是制約廣西非公企業轉型的內在原因。

  這一方面需要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非公企業股份制改造,破除“家族式”管理。另一方面,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充分發揮廣西毗鄰粵港、面向東盟的區位優勢,強化區域合作,引導非公企業主動承接區內外產業、資金、技術轉移,通過精準招商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集聚效應強、外向化程度高的大型現代企業,通過示范帶動作用來推動廣西本土企業改造升級、做強做優。

  標簽:廣西非公有制經濟新華網廣西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