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京范兒

責任編輯:徐園園

推薦:胡sir

  設計日課 |

  胡sir每日分享設計干貨、職場法則、設計項目推薦、招聘應聘專場,EEUD第三條,每天見啦.

  大柵欄附近的笤帚胡同是一條很窄小的胡同,行人稀少,安閑靜謐,偶有買菜回家的大媽,或者提著鳥籠的大爺走過。喇叭花在角落里默默綻放,房頂上的瓜藤結著碩大的絲瓜,肥貓在窗臺上慵懶地酣睡,在胡同不斷消失的今天,這里難得地保存著濃濃的京味兒。

  推開胡同里一扇尋常的紅色木門,是一個小小的四合院,走進院子里,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讓人大吃一驚。青磚灰瓦的老屋竟安裝了兩個碩大的V字型的金屬玻璃門,呈現出格格不入的后現代風格。屋外是花磚漫地、花木扶疏的傳統庭院,屋里卻是四壁雪白、大落地窗的舒適客廳。

  這個新舊反差如此強烈的小院子,是三位年輕建筑設計師的工作室,也是他們進行舊城更新項目的試點作品。在老房子里造一個現代“盒子”,改善舊城居住質量,打造新的胡同生活方式,是他們的夢想。

  做“接地氣兒”的建筑設計師

  

  (何哲、臧峰和Jimmy,三位年輕的建筑師)

  上午9點半,臧峰準時來到工作室,員工們也陸續到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開門”。按下墻上的一個按鈕,巨大的金屬玻璃門像罩子一樣緩緩升起,抬到半空,這情景有點像科幻電影里的未來居所,超現實感十足。“這門很酷吧?是用氣泵控制的。”他笑著解釋。這個門叫做“上翻門”,打開之后如同在院子里搭了一個“涼棚”,成為居室到院落的過渡,即使在烈日或者雨天,也可以在院中閑坐。

  兩扇門被打開之后,屋子完全通透,通過墻上的一個紅色大窗戶,從胡同里走過的路人可以把這個院子一眼望到底,能直接看到里面忙碌的員工。“我們這樣設計就是為了打破傳統院子的封閉感,使它成為一個開放的空間,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工作。”

  臧峰是這間建筑師事務所的三位合伙人之一,留著樸素的平頭,戴著黑邊眼鏡,雖然已過而立之年,卻仍然保留著理工科大學生的氣質。臧峰畢業于北京大學建筑系,其他兩位同伴一位是何哲,畢業于西安建筑大學,另一位是美籍華人Jimmy,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我們三個人原本是同事,都曾經在著名建筑師張永和的‘非常建筑’工作室工作,2010年,我們離開工作室,決定一起創業。”

  他們的工作室取名為“眾建筑”,公司的LOGO強調是一個大大的“眾”字,三人成眾,代表他們三個合伙人,然而其中卻還有更深層的寓意,“設計首先應當被大眾理解,進而能夠積極策略地參與構建大眾文化。”臧峰說:“我們想做的是接地氣兒的建筑設計師。”

  

  (工作室的內部,內盒院的實驗)

  “拒絕高大上,從事和生活有關的設計,這是我們三個人共同的理想,可以說是志同道合。”臧峰指著面前形狀不規則的桌子,他像變魔術似的把桌子瞬間分成了好幾張小桌子。“就像我們設計的這個七巧板桌子,可以工作,可以會客、可以開會,還可以開Party,功能多樣,和生活息息相關。”

  正是出于這個共同的設計理念,這三個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把目光集中在北京胡同民居的改造上,因為胡同,代表著最典型的北京生活。

  創業之初,他們沒有租寫字樓,而是把工作室安置在故宮北門附近的一個小院子里,雖然看上去很美,但是很快,他們就感受到了胡同生活的種種艱辛。“冬天很冷,屋頂漏水,墻皮也不斷往下掉,附近的鄰居也經常抱怨,胡同的老房子越來越破,生活得太不舒服了。”于是,如何提高老城居民的生活質量,讓胡同成為宜居之所,成為他們的設計方向。

  在老房子里做一個“盒子”

  

  (十幾平方米的老房子也可以生活得很舒適)

  2013年,在政府舉辦的大柵欄設計征集活動中,這三位年輕建筑師提出的舊城更新方案被選中,他們給這個設計項目取名為“內盒院”工程,這是他們三個人共同做的一個胡同“盒子”夢。

  老城改造在北京一直是個難題,無論是拆掉重建,還是修舊如舊,都成本巨大,費時費事。即使是居民自家翻修房子也困難重重,因為房屋結構都連在一起,一家翻蓋肯定會影響相鄰住戶的空間和隱私。

  建筑師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創意,“就像在老房子里造一個現代的盒子,無需改動原有的房子,直接插入一個新建筑,保溫、密閉、防潮,一次解決,更加節能,可以大大提升老城居民的生活質量。”

  作為政府在大柵欄地區推行的“領航員計劃”的一部分,前門附近楊竹梅斜街一個大雜院成為設計師們的第一個試驗場,去年,“內盒院”試點正式啟動。

  

  (改造前后對比,300年的老院子生活質量大為提高)

  “那個院子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房主代代相傳直到今天,是一個保存了祖輩生活痕跡和濃厚歷史感的院落,雖然已經破舊不堪,但是還是可以看出當年造房時用料相當講究。我們保留老房子的原貌,內部安裝一個按照房間尺寸設計好的‘盒子’。”

  臧峰用工作室里存放的幾塊白色板材做演示,“盒子”使用的就是這種復合預制板材,這是他們跑了很多廠家尋找,然后不斷加工完善的一種新型板材。“外面是不銹鋼,里面是隔熱性能良好的輕質聚氨酯材料,輕薄美觀、保暖隔音、造價低、無毒環保,而且安裝方便,預先可以在里面做好管線。”臧峰用一個六角扳手很輕易地就把兩塊板材安裝在一起,秘密是他們設計了一種“偏心鉤鎖扣”,可以牢牢把兩塊板材鎖住,拆開之后還可以重復使用。

  

  (可以推拉的滑動墻)

  按照居民的需求,設計師們還為“內盒院”做了很多可供選擇的“插件”,包括上翻門、推拉門、滑動墻,以及坡頂和閣樓夾層。改造后的老屋內部煥然一新,四壁雪白,再不用怕漏風漏雨,小小的閣樓增加了使用面積,把一個10平方米的小屋分出了臥室和會客區,甚至還可以隔出一個小小的衛生間。

  臧峰表示,他們的測試數據表明,“內盒院”年制冷采暖用電為916度,而普通平房耗電量是它的三倍,除了節能,它還造價便宜,安裝方便。“四合院翻建一般報價都每米上萬元,即使房管所修繕也是每米五六千元,而‘內盒院’的造價是每米2000元左右,改造一個15平方米的房間,只需要3萬多元,是修繕費用的二分之一,是重建費用的五分之一。它不但省錢,還省時間,測繪設計好之后,安裝只需要一天時間。”

  “堆肥馬桶”院里養花草

  

  (“盒子”里的老房子煥然一新)

  一年多來,臧峰和他的同事們已經給大柵欄地區的四個院子13個房間完成了“內盒院”試點工程,手頭正在做的還有四個。試點工程得到了居民的高度肯定,甚至,一些聽說了消息的居民直接跑到工作室申請,也想給自己家裝個“盒子”。

  臧峰幾天前剛給鄰居一位大爺家完成了測繪,比起一年前,他們的工作已經細致完善了許多。“需要和大爺多聊,盡量多收集信息,包括房子的歷史和他們生活的具體困難。”聊過之后,他知道了大爺最想解決的問題家里的公共空間太少,而且去廚房必須經過女兒的房間。“老房子很高,我決定利用屋頂設計個夾層,公共空間就可以擴大了。”他這兩天一直在琢磨,怎樣讓大爺家兩間房十幾米的的空間使用更為合理。

  住老城區平房最不方便的就是洗澡、上廁所困難,隨著項目日益成熟,這個問題在“內盒院”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內盒院’可以外接一個伸縮淋浴間,配備連接熱水器的淋浴噴頭,通過推拉伸縮門,形成臨時的私密空間,供住戶洗澡。”臧峰為楊竹梅斜街大雜院的一位大媽家就做設計了這樣的洗澡間,平時不占地方,拉開就可以使用。

  

  (改造后的外接廚房和浴室)

  解決衛生間的問題就更為復雜,因為老房子周邊都缺乏地下管道等基礎設施,如果重新規劃鋪設地下管道,會非常麻煩。“我們為此跑了很多廠家,最后選擇了兩種產品非常適合‘內盒院’,無需鋪設管道,甚至都不需要上下水。”臧峰得意地指著滿院子的花花草草,“這些綠植的肥料,就是我們的‘堆肥馬桶’提供的,初步實現了院子里的生態循環。”

  我參觀了一下院子里的衛生間,發現馬桶的樣子和普通的馬桶并無太大區別,“它的秘訣就在于里面有一種叫做‘泥煤苔’的細菌,它有強大的吸水功能,還可以在反應箱里對污物進行發酵處理,處理之后產生的是一種類似木屑的東西,可以直接用作肥料。”整個過程沒有味道,衛生環保。臧峰表示,這種技術是加拿大上世紀60年代研發的,產品已經很成熟,可以直接訂購,而國內還沒有類似產品。

  對于住戶比較多的大雜院,臧峰會推薦另一種名為“凈化槽”的設備,“需要在院子里挖一個坑,它就像一座微型的污水處理廠,可以接通多戶的衛生間,凈化后排出的中水可以直接利用,五年以上才需要清淘一次。”

  四合院里新和舊的“對話”

  

  臧峰特意從空中俯瞰的角度為他們的工作室所在的四合院拍了一張照片,一片北京特有的灰色的屋頂中間,嵌入老房子里的“內盒院”格外明亮,古老中有現代的氣息,新與舊如此分裂卻又和諧地共存。

  這樣的景象正是建筑師們對老城更新的圖景設想,“保留歷史遺跡不能以犧牲生活質量為代價,我們所做‘內盒院’就是一場新與舊的對話:住在幾代相傳的祖宅里,感受著祖輩的氣息和一代代人生活的痕跡,而同時,又可以享受現代化高質量的生活,這才是人們理想中的北京四合院民居。”

  

  (改造后的老屋,亮點是多功能的門)

  隨著北京老城拆遷,胡同消失,原住民離開,原有緊密的社區關聯被切斷,喧鬧紛雜的歷史圖景被丟棄。相對于這種短期利益驅動開發模式,臧峰認為,“內盒院”則提供了一種追求長期社會利益的、更為健康的發展模式:居民們可以創建個人的、分散的、高效節能的基礎設施,無需拆除房屋與依賴大市政基礎設施即可直接提升居住質量。

  “老城區最嚴重的問題,是基礎設施短缺,沒有獨立衛浴,保溫性、密閉性差、易潮……可以理解為居住條件得不到保證,而這些問題是城市規劃或者城市設計應該面對的問題,目前,我們無法徹底解決,只能從微小的方面去解決這些問題,目的是讓大家能在這里生活得更好。”臧峰表示,他們希望通過“內盒院”解決的不僅是一個房子的事情,可以看作是針對整個老城區改造問題提出的方案。

  “隨著我們的技術更加完善,老城區居民的生活有可能不亞于高級公寓,例如房屋的智能化系統,自動空調、自動燈、溫度控制等都有可能在‘內盒院’里實現。”臧峰和他的同事們做了很多設想,他們正在一步一步實現。今年,“內盒院”項目獲得國際建筑比賽ArchitizeA+多項評審大獎和大眾獎。

  

  (臧峰在工作間里)

  “我們想把‘內盒院’做成一個工業化的定制產品,政府部門正在嘗試制作網頁,居民以后可以在網上選擇自己想要的‘盒子’和材料,以及門窗、衛生間、淋浴間等各種‘插件’,網上下單支付,自己動手安裝即可。”他們希望“內盒院”能在老城區更大程度推廣。

  每天奔走于胡同里,臧峰和他的同事們樂此不疲,三位年輕的建筑設計師雖然都不是北京人,在京生活了10多年,已經對這座城市充滿感情。為了讓胡同生活更加舒適愜意,他們甚至還專門設計了一種適合在胡同用的交通工具——大柵欄串板車,有加速器和充電電池,時速最高達到30邁,還有與之配套的充電鎖樁,他們設想可以放在地鐵或者公交車站附近出租,提供給游客和市民。

  “這一帶胡同非常窄,有的自行車都難以通過,串板車就派上用場了。” 無論是住還是行,老城胡同的生活都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存在著,聯通著歷史和未來,臧峰蹬著串板車的身影消失在胡同中。

EEUD平臺可以幫你【免費招聘】哦,關注公眾號點右下角【特殊服務】菜單就能看到!

往期精選

  兒子你盡管畫,改不好算老爸輸

  為什么酒店廁所門是透明的?99%的人不知道!

  90后室內設計師:寧愿離開這行,也不愿再助紂為虐

  她倆婚房只有12㎡,卻裝滿了全世界!真正的愛情,根本不用大房子

  雍正罵乾隆:朕沒你這種農家樂審美的兒子!

banner